2009,閱讀/尋找大師:陳映真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2009/9/9陳光興老師訪談逐字稿

時間:2009/9/9,15:00~17:30
地點:交大社文所
參與者:陳光興老師、溫漢友、吳貞儀、陳香琪、呂怡婷、劉羿宏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亞洲作為方法: 超克「脫亞入美」的知識狀況> ,討論記錄(5)


一、主題
  相較於前幾章,陳光興老師在第五章 <亞洲作為方法: 超克「脫亞入美」的知識狀況> 企圖跳脫出以歐美體系為主已然僵硬化的論述模式,嘗試以亞洲作為方法來開展出另一種討論的可能性。此方法,如同陳光興老師所強調,「並不承載過多理性的重量,相反的,方法被想像為中介過程,走出既有的限制與框架,走向更具生產力的開放空間」(336)。由副標題所提示,本章旨在面對並超克台灣自二戰後長期以來的「脫亞入美」意識形態,挑戰東/西二元對立的邏輯思考。因此,亞洲作為方法,意味著:「透過亞洲視野的想像與中介,處於亞洲的各個社會能夠重新開始相互看見,彼此成為參照點,轉化對於自身的認識; 在此基礎上,能夠更進一步,從亞洲歷史的多元歷史經驗出發,提出根植真實台灣、亞洲經驗的世界史理解」(339)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去帝國:51俱樂部與以帝國主義為前提的民主運動〉,討論記錄(4)

A、主題
        在《去帝國:以亞洲作為方法》的第四章,陳光興將在他所說的去殖民、去冷戰、去帝國三位一體的方案中,以51俱樂部為例,來理解美國情結在台灣脈絡下深深置入的「內在性」。換句話說,在他所稱之為『「全球化過程中高度不確定性所造成的不安全感」的新感覺/情緒結構』(256)中,51俱樂部所及其所提出的建州運動可視之為一個重新切入思考未盡的去帝國運動的起點。有趣的是,透過分析51俱樂部這看似荒謬的政治立場,無論是統派或是獨派,在在都顯示了本身被國族想像、帝國慾望箝制的歷史記憶。換言之,51俱樂部的政治訴求,某種程度上才是最貼近真實的狀況,也更能夠提供一個批判性反思的理解面向。而這種帝國慾望僅僅糾纏著台灣意識的狀態,除了讓台灣的主體遲遲無法建構,更提出了一個不可能迴避的問題,如陳光興在本章小結所言:「如果沒有經過全球性的去帝國省思運動,未來世界的民主走向還是會以帝國主義為前提來進行」(333)。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去冷戰:大和解為什麼不/可能?〉,《去帝國》討論紀錄(3)



在〈去冷戰:大和解為什麼不/可能?〉中,陳光興從相較於剛硬的主流理論論述較為軟性的情感結構著手,重新檢視東亞地區既平行又交錯複雜的殖民/冷戰雙重構造,並以台灣兩部電影《多桑》以及《香蕉天堂》為起點,進一步帶出人民中低下階級中的情緒感覺結構,其中揉雜了對省籍矛盾以及統獨論辯的思考,對殖民/冷戰的雙重構造作更進一步的說明。作者在文章一開始便闡述了兩個感人並充滿情緒性的場面,一個場面是南北韓雙方家人團圓的哀慟畫面,另一個是作者父親返鄉以及作者自身到北京追悼母親的體驗。這些事件在表面上代表了冷戰已經過去,各國(至少在東亞)終將走向大和解,和平的時代已經來臨。

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轉貼: 文化研究月報-- <<帝國>>與去帝國化

《帝國》與去帝國化問題

陳光興,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 ©版權所有

一、定位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以後,全球權力結構正面臨關鍵性的調整,美國布希政權強勢推動的全球反恐怖主義軍事行動,迫使國際批判圈再次面對軍事帝國主義問題。麥克‧哈德與安東尼奧‧納格利廣受注目的《帝國》一書出版於九一一事件之前,是對於帝國主義最近期的討論,他們的理論是否能夠提供我們不同思考的方向,這是我閱讀這本書的動力之一,但是為了不斷章取義地曲解作者總體的論述,這個問題將延緩到閱讀過程中來討論。